你的位置:十博体育 > 新闻动态 > 高中化学|破解图表题技巧
高中化学|破解图表题技巧
发布日期:2025-03-07 16:14    点击次数:172

图片

题型一 图像分析题

【题型分析】

1、常规命题点:从化学反应速率和化学平衡、“溶解度等知识点,拓展到溶液的酸碱变化、 气体之间的反应、 溶液中的电化学等诸多知识点。

2、命题新趋向: 多变量图象题。它是指在一个图上存在多个变量的图象,如各种离子浓度的变化,多个条件的曲线变化等。

(1)试题特点是:一方面信息量大,考查了读图能力;另一方面多变量的存在,考查了分析推理能力。

(2)常见有三种类型:

①环境污染因素的多变量;

②溶液中离子变化的多变量;

③化学平衡体系中的多条件变化。

【解题策略】

1、两会

(1)会识图:一看面、二看线、三看点(弄清纵、横坐标的含义;弄清起点、拐点、终点的含义;看清曲线?的变化趋势)。(2)会析数:分析数据,弄清各数据的含义及变化规律,分析图象中的隐含信息,将数据和图象加工成化学语言,同时联系化学概念、化学原理等理论知识进行分析解答。

2、关键抓住有关概念、反应规律、物质性质特别是图像特征,分析辨识图中“原点”、“交点”、“转折点”等关键点的意义,对“数”、“形”、“义”、“性”进行综合思考,从中发掘隐含信息,得以快速解题。 

【典例】下列图示与对应的叙述相符的是( )

图片

A.图I可表示N2+3H2 2NH3的速率时间图像,t1时刻改变的条件是升高温度

B.图Ⅱ可表示用0.1 000 mol/L醋酸滴定40.00 mL0.1000 mol/LNaOH溶液得到的滴定曲线

C.图Ⅲ可表示NO2平衡转化率与温度、压强的变化关系,由图可知:△H<0、P1<P2

D.图Ⅳ可表示pH相同的NaOH溶液与氨水稀释过程的pH变化.其中曲线a对应氨水解析:升高温度的瞬间,正逆反应速率均增大,图1不相符,A错误;

当V(CH3COOH)=40 ml,产物为CH3COONa,溶液由于CH3COO—水解显碱性,pH>7,B错误;

图Ⅲ中增大压强,平衡正向移动,NO2平衡转化率增大,故P1>P2,图示表示随温度升高,NO2平衡转化率降低,所以温度升高,平衡逆向移动,该反应正向放热,△H<0,总上两个方面可知,C错误。

D项弱碱稀释时pH变化小,正确。答案:D

题型二 图表分析题利用图表能够反映一组或多组内容相关的数据或信息。

图表题包括:题干、图表和问题。

图表分析题主要分为三类,

一类是坐标题,

一类是表格图(多为化学实验数据题,考查学生数据读取、分析和处理能力),

还有一类是图像、图表结合题。

一、坐标题型的突破口

1.明确题中考查的知识点。

2.掌握读图技巧:

(1)一看面,横、纵坐标代表的物理量,

(2)二看点,起点、拐点、交点和终点,

(3)三看线:寻求曲线走势,紧密联系化学方程式及题干信息。

【典例】水钴矿(含Cu0、C0203 ,Fe2O3、MgO等)用硫酸法浸出铜和钴,下图是不同还原剂对元素浸 出率的影响(硫酸浓度3 mol·L-1,温度60 0C),下列说法正确的是

图片

A.是否使用还原剂对铜的浸出率影响很大B. 用Na2SO3、NaNO2作还原剂,钴的浸出率均达98%,但工业上宜选用Na2SO3C. 加入还原剂的主要目的是为了还原Fe3+D用Na2SO3作还原剂可使镁元素以单质 形式析出而有较大浸出率解析: 根据图表可看出,是否使用还原剂对铜、铁、镁的浸出率影响不大,而对钴的浸出率影响很大,A、C都错;根据图表可看出用Na2SO3、NaNO2作还原剂,钴的浸出率均达98%,但由于NaNO2是一种致癌物质,故工业上宜选用Na2SO3,B正确;根据图表可知用Na2SO3作还原剂镁的浸出率也不大,D错。答案:B

二、表格题型的突破口一般涉及到的是反应时的相对量,要认真分析表格中的各种数据,确定哪一组数据对应哪一种物质的量,然后根据题中要求,选定合理的一组数据进行相关计算和分析。

解题思路如下:

1.分析表格数据则主要观察其相对量(或变化量)。

2.找出表中数据与化学反应的量的关系,并根据反应特点将图象或表格数据与反应方程式一一对应。

3.根据反应方程式列出变量与函数的关系式。

4.解方程式或函数式,注意考虑化学图表分析题中的图像往往是一次函数图像。

5.对于定量表格题,需要分析数据之间的关系,特别是要留意数据变化过程中要满足的隐含条件,挖掘其内在的规律,这是得到正确结论的依据,有时也是体现量变到质变的关键点。总之,分析表格中已存在的文字信息点,了解图表的内容及答题方式,然后根据所示信息点,利用问句中的关键词语,在头脑中搜索相应的信息,提取问题的答案。

【典例】某学生用NaHCO3和KHCO3组成的混合物样品与某种浓度的盐酸反应进行实验,测得数据如下表:

图片

分析表中数据,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( )

A. 由①、②可知:①中的盐酸过量

B. 由②、③可知:混合物的质量增加,而气体体积没有变化,说明盐酸已经反应完全

C. 所用盐酸的物质的量浓度为0.4 mol · L-1

D. 该混合物中NaHCO3的物质的量分数为50%

解析:②中混合物增加后气体也增多,说明①中的盐酸过量,A正确;由②、③对比知B正确;由关系式HCl~CO2知生成4.48L CO2消耗HCl0.2mol,盐酸的体积为50mL,故其物质的量浓度为4 mol · L-1,C错误;设NaHCO3和KHCO3的物质的量分别是x、y,据①列式:x+y=0.1mol和84x+100y=9.2g,解方程组得:y=0.05mol,其物质的量分数为50%,D正确。 答案:C

专题精练

1.下列实验过程中产生的现象与图中曲线变化相对应的是

图片

解析:A项,沉淀Al3+和溶解沉淀需要的碱液物质的量之比为3:1,错误;B项,醋酸为弱酸,稀释时促进醋酸的电离,所以稀释相同倍数后,醋酸的酸性强于盐酸,错误;C项,氨气通入醋酸溶液中,生成了醋酸铵,由弱电解质变成强电解质,酸性增强,若氨气过量,则导电能力又会减弱,所以曲线走势是先升后降,错误;D项,SO2与溴水发生反应:SO2+Br2+2H2O=H2SO4+2HBr,生成了强酸,酸性增强,正确。答案:D

2.

图片

解析:图1中反应物总能量大于生成物总能量,说明反应为放热反应, A 项错误;图2超始pH为2,所以应为NaOH溶液滴定盐酸的pH变化图示,B项错误;平衡常数K不受压强变化的影响,C 项正确;酸液不管怎样稀释也不会显碱性,只能趋向于pH=7,D项错误。答案:C

3.下列各表述与示意图一致的是 ( )

图片

A.图①表示向含Mg2+、Al3+、NH4+ 的盐溶液中滴加NaOH溶液时,沉淀的量与NaOH的体积的关系图。则三种离子的物质的量之比为:n(Mg2+):n(Al3+):n( NH4+ )=2:3:2

B.图①中使用的NaOH的浓度为2 mol·L-1

C.图②中曲线表示某反应过程的能量变化。若使用催化剂,B点会降低

D.图②中物质A反应生成物质C,H>0解析:NaOH溶液的体积在0~25 mL之间发生反应:Mg2++2OH-=Mg(OH)2↓,Al3++3OH-=Al(OH)3↓,25 mL~35 mL之间发生反应:NH4+ +OH-=NH3·H2O,35 mL~40 mL之间发生反应Al(OH)3+OH-=AlO2- +2H2O。由此可知溶液中n(Mg2+):n(Al3+):n( NH4+ )=1:1:2,A错。由40 mL 时对应的纵坐标可知,n[Mg(OH)2]=0.05 mol ,而生成0.05 mol Mg(OH)2需要10mL NaOH(由0~25mL段的反应可知),由此可知10 mL NaOH溶液中含溶质0.1 mol,故c(NaOH)=10 mol·L-1,B错。使用催化剂可降低反应的活化能,故C正确。由于A物质的能量高于C物质,故由A生成C的反应是放热反应,即H<0,D错。 答案:C

4.将氢氧化钠稀溶液滴加到醋酸稀溶液中,下列各图示意混合溶液有关量或性质的变化趋势,其中错误的是( )

图片

解析:氢氧化钠和醋酸发生中和反应,反应放热,当酸反应完成后,再加碱,相当于往热水中加入冷水,温度降低,故A项正确;向醋酸中滴加氢氧化钠生成,酸性减弱,pH增大,滴定终点附近pH出现突跃,故B项正确;向醋酸中滴加氢氧化钠生成CH3COONa是强电解质,因此导电能力增加,而在中和反应过程中有水生成,而反应完毕后,再加氢氧化钠,则是加强电解质,而不增加溶剂质量,所以自由移动的离子浓度比中和反应期间大,导电能力强,所以曲线又上扬的快,故C项正确;D项只有当NaOH和CH3COOH反应完全后,NaOH的浓度曲线才会由0上升,而CH3COOH由于与NaOH反应,所以浓度一直呈下降趋势,故D项错误。

答案:D

5.水的电离平衡曲线如下图所示。下列说法正确的是( )

图片

A.图中对应点的温度关系为:a>bB.水的电离常数Kw数值大小关系为:b>dC.温度不变,加入少量NaOH可使溶液从c点变到a点 D.在b点对应温度下,将pH=2的H2SO4与pH=10的NaOH溶液等体积混合后,溶液显酸性解析:a点水电离的c(H+)=c(OH-),此时Kw=10-14,b点水电离的c(H+)=c(OH-),此时Kw=10-12,同理d点,Kw=10-13,温度升高,促进水的电离,故A项错误,B项正确;C项中加NaOH,c(H+)减小,c(OH-)增大,与图示点位置不符,故C项错误;D项,酸中c(H+)=0.01 mol·L-1,碱中c(OH-)=0.01 mol·L-1,等体积混合后溶液呈中性,故D项错误。 答案:B

6.如图是三种稀酸对Fe-Cr合金随Cr含量变化的腐蚀性实验结果,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

图片

A.稀硝酸对Fe-Cr合金的腐蚀性比稀硫酸和稀盐酸的弱B.稀硝酸和铁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:Fe+6HNO3(稀)===Fe(NO3)3+3NO2↑+3H2OC.Cr含量大于13%时,因为三种酸中硫酸的氢离子浓度最大,所以对Fe-Cr合金的腐蚀性最强D.随着Cr含量增加,稀硝酸对Fe-Cr合金的腐蚀性减弱解析:图中纵坐标“腐蚀速率”就是题中“腐蚀性”的标志。A项,观察图中三条曲线,可知稀硝酸的腐蚀性并不总是比另两种酸弱,只有在铬的含量大于13%时,腐蚀性才较弱,故不正确;B项与图无关,稀硝酸与铁反应生成NO而非NO2,故B不正确;C项,同为5%的三种酸,换算成物质的量浓度(稀酸的密度差别不大,可忽略)后方可比较出氢离子浓度,结果盐酸中的氢离子浓度最大。D项随Cr含量增加,曲线纵坐标减小,符合硝酸腐蚀性曲线走势,故正确。答案:D

7.下列关于甲、乙、丙、丁四个图像的说法中,不正确的是

图片

A. 甲是向KAl(S04)2溶液滴加Ba(0H)2时,沉淀质量与Ba(OH)2物质的量的关系图 B.乙是向溴水通入S02气体时,pH与S02物质的量的关系图C.电导率可用于衡量溶液导电能力的强弱,电导率大,则表明溶液的导电能力强,反之,亦然,丙表示KOH溶液分别滴定HCl溶液和CH3COOH溶液的滴定曲线示意图D. 由丁可知,A与B在有催化剂存在的热化学方程式为:

图片

解析:向KAl(S04)2溶液滴加Ba(0H)2时,开始得到硫酸钡沉淀和氢氧化铝沉淀的混合物,当Al3+全部沉淀时,S042-还有剩余,继续滴加Ba(OH)2时,氢氧化铝沉淀会溶解,但是会继续产生硫酸钡沉淀,而生成的硫酸钡沉淀质量大于溶解的氢氧化铝沉淀的质量,所以沉淀一直在增加直至达到最大值,A错;S02和Br2发生反应:S02 + Br2 +2 H2O == 2HBr + H2SO4,故B正确;KOH溶液滴定HCl溶液,反应期间并没有增加自由移动的离子,相反生成物中有水,所以自由离子的浓度反而减小,所以电导率减小,而当完全反应后,再加入KOH溶液,相当于加入了强电解质,所以电导率又增大,而KOH溶液滴定CH3COOH溶液,CH3COOH原来是弱电解质,反应前自由移动的离子的浓度小,而反应后生成了强电解质CH3COOK和水,自由移动的离子的浓度增大,所以电导率增大,而当完全反应后,再加入KOH溶液,相当于仅加入了强电解质,所以电导率又增大,故C正确;;根据图示可看出该反应为吸热反应,D正确。答案:A8、下列图像表达正确的是

图片

解析:硫酸加水稀释,溶液的密度逐渐减小,A错误;等量的盐酸与过量的锌粉反应滴加少量硫酸铜,形成原电池,加快反应速率,但最终产生的H2的量相等,B正确;气态水的能量大于液态水,C错误;气态氢化物沸点随分子量的增大而增大,但水中含有氢键沸点反而高于其他物质,D错误。答案:B9、某稀硫酸和稀硝酸的混合溶液200 mL,平均分成两份,向其中一份中逐渐加入铜粉,最多能溶解19.2 g(已知硝酸只能被还原为NO气体)。向另一份中逐渐加入铁粉,产生气体的量随铁粉质量增加的变化如图所示。

图片

下列分析或结果错误的是

A.混合液中NO3-的物质的量为0.2mol

B.OA段产生是NO,AB段反应为2Fe3++Fe = 3Fe2+,BC段产生氢气

C.溶液中最终溶质为FeSO4

D.c(H2SO4)为5mol·L-1

解析:由于氧化性:HNO3>Fe3+>H+,利用此氧化性顺序分析图像:则OA段对应铁和硝酸的反应,生成气体为NO气体,AB段对应铁和Fe3+的反应,BC段对应铁和稀硫酸反应生成FeSO4和H2,故B正确;A、铜的物质的量是0.3mol,由于有硫酸的存在,所以硝酸根离子可以全部被还原生成一氧化氮,根据得失电子相等,得出一氧化氮的物质的量是0.2mol,所以硝酸的物质的量是0.2mol,故正确。C、硝酸全部被还原,没有显酸性的硝酸,因为溶液中有硫酸根,并且铁单质全部转化为亚铁离子,所以溶液中最终溶质为FeSO4,故C正确;D、反应消耗22.4g铁,也就是0.4mol,所有的铁都在硫酸亚铁中,所以每份含硫酸0.4mol,浓度则为4mol/L,故错误答案:D

10.下列各图叙述正确的是

图片

A.甲表示H2与O2发生反应过程中的能量变化,H2的燃烧热为ΔH = -241.8 kJ/mol

B.乙表示恒温恒容条件下反应2NO2(g) ≒N2O4(g)中,各物质的浓度与其速率之间的关系,其中交点A对应的状态为化学平衡状态

C.丙表示A、B两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变化情况,将t1℃时A、B的饱和溶液分别升温至t2℃时,溶质的质量分数B > A

D.丁表示室温下,将1.000mol/L盐酸滴入20.00 mL 1.000mol/L氨水中,溶液pH和温度随加入盐酸体积变化曲线

图片

答案:D11. 25℃时,CaCO3在水中的溶解平衡曲线如所示。已知25℃时,CaCO3的Ksp=2.8×10-9。据图分析,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

图片

A.x的数值为2×10-5

B.c点时有碳酸钙沉淀生成

C.b点与d点对应的溶度积相等

D.加入蒸馏水可使溶液由d点变到a点

解析:由于c(CO32-)=1.4ⅹ10-4 mol/L,而CaCO3的Ksp=2.8×10-9,故c(Ca2+)=2×10-5mol/L,A正确;C点的QC> CaCO3的Ksp,故c点时有碳酸钙沉淀生成,B正确;由于b点与d点的温度一样,故对应的溶度积相等,C正确;加入蒸馏水, 碳酸钙的沉淀溶解平衡右移,CO32-和Ca2+的浓度都不变,所以D不正确。答案:D

12.如下图是部分短周期元素化合价与原子序数的关系图,下列说法正确的是

图片

A.原子半径:Z>Y>X

B.气态氢化物的稳定性:R<W

C.WX3和水反应形成的化合物是离子化合物

D.Y和Z两者最高价氧化物对应的水化物能相互反应

解析:先根据图中化合价的情况推出各元素,确认它们在周期表中的相对位置,再判断各变化规律是否正确。由图知,X只有-2、0价,没有正价,它右邻的元素只有-1、0价,没有正价(应该为F),所以X为O,从而推出Y为Na、Z为Al、W为S、R为Cl。它们在周期表中的相对位置为:

图片

原子半径为Y(Na)>Z(Al)>X(O),A项错。气态氢化物的稳定性为HCl(HR)>H2S(H2W),B项错误。WX3(SO3)和水反应形成硫酸,是共价化合物,C项错。Y(Na)对应的NaOH与Z(Al)对应的Al(OH)3可以相互反应,D项正确。 答案:D

13.下图是100mgCaC2O4·H2O 受热分解时,所得固体产物的质量随温度变化的曲线,试利用图中信息结合所学的知识,回答下列问题:

图片

图片

解析:图中关键点:A、B、C,分别代表三种反应情况下的三种产物,可分3段讨论CaC2O4·H2O的受热分解情况.设A、B、C对应的固体的摩尔质量分别为M1、 M2、M3,

图片

M1=128.04g/mol,所以分解产物为CaC2O4,从而可写出CaC2O4·H2O的分解的反应方程式。B点:

图片

M2=99.98g/mol≈100 g/mol,则B的化学式为CaCO3,根据反应物和生成物配平方程式为:

图片

C点:

图片

M3=55.47g/mol≈56g/mol ,则C的化学式为CaO

图片

根据反应前后固体物质的质量,可求出C的摩尔质量接近56g/mol,故C为CaO

14.下列同一行最后一列的物质按同一归类标准可归入前一列的是 ( )

图片

解析:A项中物质所含元素中有一种元素处于该元素所有化合价的中间价,A正确;B中的物质都属于酸,B正确;C中前者是化学反应类型,焰色反应是物理变化过程,C错误码=;D项都是含氮化合物,D正确。答案:C

15.类比推理是重要的学科思想,下列根据已知进行推理正确的是

图片

解析:A项,因为尽管钠和氢位于同一主族,但前者是金属元素,后者非金属元素,所以不能类比;B项可由同主族元素性质相似性的规律推出;C项,钝化是与铁的内部结构有关,在常温下,浓硝酸与铜发生反应生成N02;D项,NaOH是强碱,而NH3·H2O是弱碱,所以不能类比。答案:B

16.常温下,将某一元酸HA和NaOH溶液等体积混合,实验信息如下:

图片

下列判断不正确的是

A.c1一定大于0.2 mol·L-1

B.HA的电离方程式是HAH++A-

C.甲反应后溶液中:c(Na+)>c(OH-)>c(A-)>c(H+)

D.乙反应后溶液中:c(Na+)<c(HA)+c(A-)

解析:由实验甲反应后溶液pH=9,推知溶液呈碱性,A-能水解,所以HA为弱酸。A项,要使反应后的pH=7,则酸应过量,则必须满足c1>0.2 mol·L-1;B项,弱电解质的电离方程式用可逆号表示;C项,甲实验反应后的溶液为NaA溶液显碱性:c(Na+)>c(A-)>c(OH-)>c(H+);D项,所得溶液为HA和NaA的混合溶液,根据物料守恒,有c(Na+)<c(HA)+c(A-),D正确。答案:C17.某自来水中主要含有Ca2+、Mg2+、Na+、K+、HCO3—、SO42—、Cl—等离子,长期烧煮上述自来水会在锅炉内形成水垢。锅炉水垢不仅耗费燃料,而且有烧坏锅炉的危险,因此要定期清除锅炉水垢。已知部分物质20 ℃时的溶解度数据为

图片

下列说法正确的是( )

A.可加入适量明矾除去溶液中的杂质离子

B.可通入适量的氯气来除去溶液中的杂质离子

C.可对该自来水进行蒸馏以制取少量蒸馏水

D.该自来水极富营养化

解析:明矾水解生成Al(OH)3胶体能吸附悬浮杂质,不能除去题中的离子,氯水具有消毒杀菌的功能,也不能除去上述离子,该自来水中几乎不含N、P等元素,因此谈不上水体富营养化。应选C。答案:C

18. 已知25℃,醋酸、次氯酸、碳酸、亚硫酸的电离平衡常数如右表:

图片

下列叙述正确的是

A.将0.1mol/L的醋酸加水不断稀释,c(CH3COO—)始终减小  

B.过量CO2通入NaClO溶液中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:CO2+H2O+2ClO—=CO32—+2HClO 

C.少量的SO2通入Ca(ClO)2溶液中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:    SO2+H2O+Ca2++2ClO—=CaSO3↓+2HClO

D.25℃,等浓度的CH3COOH、HClO和H2SO3 溶液中,pH值最小的是HClO溶液解析:将0.1mol/L的醋酸加水不断稀释,虽然醋酸的电离平衡右移了,但是c(CH3COO—)减小,A正确;根据表中的数据可知HClO的电离程度介于H2CO3和HCO3-的中间,即HClO能够与CO32—反应生成HCO3-,故B错误;SO2具有还原性,Ca(ClO)2具有强氧化性,二者要发生氧化还原反应生成CaSO4,C错误;根据表格中的电离常数的大小,可判断,等浓度的CH3COOH、HClO和H2SO3 溶液中,pH值最小的是H2SO3溶液,D错误。答案:A

19.已知HF酸性强于CH3COOH,常温下有下列三种溶液。有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( )

图片

A. ②、③混合后:c(H+)=c(F-)+C(CH3COO-)+ c(0H-)

B. ①、②等体积混合后:c(CH3COO-)>c(Na+)>C(H+)>c(OH-)

C.中和相同体积的②、③,需消耗相同体积的①

D. 向②加入NaF固体,CH3C00H电离平衡正向移动

解析:根据电荷守恒可知A正确;根据表格中的数据可知,醋酸的浓度大于氢氧化钠,二者反应后,醋酸有剩余,即①、②等体积混合后,反应后的溶液为醋酸与醋酸钠的混合物,B正确;由于HF酸性强于CH3COOH,故pH相同时,CH3COOH的浓度大,因此中和相同体积的②、③,醋酸消耗NaOH溶液的体积多,C错;在H3C00H中加入NaF固体,故F-结合H+生成HF,故CH3C00H电离平衡正向移动。答案:C

取材网络仅分享侵权即删❗️

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,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,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,请点击举报。

相关资讯